近日,媒體記者在杭州、合肥等地暗訪發現了一條違法代人體檢的黑產鏈條——非法中介在網絡平臺發布“代檢”廣告,客戶付費后會有“槍手”前往醫院、疾控中心代替體檢。非法中介稱,他們的業務涵蓋普通入職體檢、健康證體檢、事業單位公務員體檢等,費用少則一兩千元、多則數萬元。
為何會出現“代人體檢”的黑產?據媒體報道,有的求職者發現應聘單位違規對乙肝病毒感染者設限,為順利得到工作機會,便有了找人代檢的想法;有的求職者身患甲肝、活動性肺結核等有礙公共衛生的疾病,想從事外賣、食品、餐飲、文娛等行業,也想找“槍手”代檢辦健康證。
故意在體檢時“作弊”,危害很大。比如,外賣、食品、餐飲等都是需要100%保證從業人員健康狀況的行業,如果有人靠代檢蒙混過關,可能給公共衛生安全埋下隱患。對于代人體檢行為,要堅決依法打擊,從根源上斬斷利益鏈。
為何“代人體檢”能夠“作弊”成功?首先,一些地方“監考”不嚴。不少用人單位把入職體檢委托給了指定醫院,而醫院對于部分體檢項目的管理過松,未能嚴格比對、核驗體檢人身份信息,給“大變活人”留出了縫隙。有網友發帖稱,自己體檢單上連照片都不需要貼,為代檢留下了漏洞。
其次是違規成本遠低于收益,就算“監考”環節發現問題,很多地方的處理方式都只是宣布“結果無效”。而據媒體報道,普通入職和健康證體檢的費用為幾百元,公務員代檢和出國移民代檢的費用分別為幾萬元和一二十萬元,這是巨大的誘惑。有“槍手”表示,就算醫院發現代檢行為“也不會報警,最多不讓你做了”。如此一來,代檢對于有需求者而言,就是“賠少賺多”的買賣。
還有一個原因是,目前我們對于代檢“作弊”缺乏有針對性的監管。這次記者調查曝光的代檢中介,甚至沒有注冊實體公司,所從事的業務范圍也不合法,涉嫌欺詐、非法經營罪,偽造證件、醫院證明還涉及其他犯罪;以入職為目的找人代檢者,則對用人單位構成欺詐,有些還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威脅。
過去,代取餐需求催生了外賣,代跑腿需求催生了快遞,如今甚至出現了代吃喝服務。“代經濟”蓬勃開花,方便了個人生活,也豐富了新業態。但代檢絕不在此列,只屬于“黑名單”。
代人體檢這條黑色產業鏈是一個大病灶,要盡早祛除。建議職能部門及時治理并納入長期監管,取締非法中介,提高違法成本;醫療機構和疾控中心也應在體檢時應嚴格流程,加強各環節的核驗管理;最后,全社會應形成合力,依法消除就業歧視,共同創造一個更寬容清朗的就業環境。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